查看原文
其他

探寻 | 时光留给复旦的艺术

2017-03-30 复旦研究生

在复旦大学,有一对著名的“伉俪楼”,位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内的“李达三楼”和位于复旦本部校园内的 “叶耀珍楼”,两幢楼屹立于邯郸路的两边,隔街而望,成为复旦校园的别样景致。


李达三和叶耀珍是一对贤伉俪,李达三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会计系,夫人叶耀珍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按历史渊源,复旦大学、震旦大学都由近代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创办,事业有成的李达三报效母校,捐资建立了李达三楼,叶耀珍追随丈夫,也以个人名义捐款建造复旦大学学生文化活动中心,被命名为“叶耀珍楼”。复旦大学校园内先后树起了一对夫妻楼,传为佳话。


李达三、叶耀珍夫妇


2017年3月,正值复旦大学商科教育创立百年之际,李达三先生携叶耀珍女士再次慷慨向复旦大学捐赠1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复旦这么大,楼有这么多,我们天天穿梭于其间,真的都知道它们名称的来源吗?


好好的一个图书馆为什么就叫基图了呢?什么,史带楼的史带居然是人名?智华楼的智华居然不是人名?明道楼又是怎么命名的?今天,小编就带你来一探究竟。


史带楼



2005年3月,复旦大学一座名为“史带楼”的大厦在国福路剪彩落成,它与管理学院旧有的“李达三楼”比邻而建,形同双子,成为复旦百年校庆前的一大献礼工程。


每每有人路过总会好奇地发问:“真有人叫史带这名字?”还真是,“史带”不但是个人名,还是个外国人名,此人就是赫赫有名的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创始人、旧上海滩17号桂林大楼创业发家的美国人史带(C.V.Starr)先生。据悉,AIG以史带基金会的名义为复旦大学建造管理学院的新大楼捐助183万美元。“史带楼”正是以美国国际集团创始人的名字命名的。


史带先生


史带先生的英文名为Cornelius Vander Starr,1892年出生在加利福利亚州一个荷兰籍铁路工程师的家里。1910至1911年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求学,1917至1918年间服役于美国军队。1921年,史带在上海创立了友邦人寿保险公司,首次向中国人提供寿险产品及服务。新中国成立,史带将他的企业迁往美国,慢慢地成长为世界知名的保险公司。


子彬院



复旦校园西侧的绿树浓荫中,掩映着一栋雍容典雅的4层楼房,它与周围的建筑物相比,其风格别致而又独特。复旦人把它戏称为“小白宫”,意即其门庭的造型风格可与美国白宫相媲美。这就是建于1925年,当年被称为“子彬院”的心理学院大楼。已经有九十多年历史的子彬院,岁月的风霜已消蚀了它昔日的风采,但作为今天仍留下的当年少数建筑物之一,子彬院默默地记载着郭任远当年创建心理学院的执着与艰辛。


郭任远先生


1923年,年仅25岁的郭任远挟带在美国获得的博士学位和重大的学术成就归国,并在母校李登辉校长和一些复旦师生的热诚邀请下回复旦任教。1924年,郭任远创办了复旦大学心理学系,随着不断发展,逐渐将心理学系扩充为心理学院。郭任远在企业家郭子彬的资助下,又进一步争取到美国庚子赔款教育基金团的补助,他请来美国设计师设计,自己亲自督工建造,不久,一座当年复旦最堂皇的大楼峻工了,该楼被命名为“子彬院”。



“子彬院”落成,轰动上海。对郭子彬的慷慨解囊、郭任远对事业的追求、大楼的建造速度和典雅风格,人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上海著名的《申报》称,该楼的规模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苏联巴甫洛夫心理学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心理学院。


李兆基图书馆



在复旦大学江湾新校区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在阳光的的映衬下熠熠生辉,这便是李兆基图书馆,同学们亲切地称之为“基图”。


2008年,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兆基先生向复旦大学捐赠人民币1亿元建设江湾校区图书馆,创下了当时复旦校史上最大额捐赠记录。



李兆基校董曾任香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及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主席兼总经理,是香港著名的实业家、商界领袖。李校董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大力支持内地的经济建设。2007年7月1日,李校董获颁代表香港特区最高荣誉的大紫荆勋章,2007年10月,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授予其名誉博士学位,以表彰其一直热心支持教育发展的卓越表现。


李兆基先生


据悉,李兆基先生是继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阿根廷前总统基什内尔、新加坡前内阁资政李光耀、欧盟前主席雅克•桑特等人后,复旦大学历史上第十位名誉博士。


智华楼



在江湾校区,从食堂吃好饭出来,过一条马路便是智华楼,同学们每天都进进出出,穿梭于食堂和智华楼之间。大楼顶部采用玻璃设计,即使在阴雨天楼内也很明亮,同学们在这里上课和自习。


“智华”二字自然来源于捐赠这座新楼的人,不过捐赠人并不叫智华。2011年,香港智华基金有限公司主席林高演先生在江湾校区为智华楼揭牌,而“智华”二字便是取自智华基金。


林高演先生


据了解,智华基金是林高演先生1992年在香港成立的慈善机构,其成立目的在于帮助有需要的人,捐助的主要范围也是教育事业。另外,林先生也在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担任要职,和李兆基先生一样热心慈善事业。


明道楼



在枫林校区东侧有一座大楼叫做“明道楼”,其名称就要追溯到曾经的上海医科大学校训“正谊明道”了,其出处是《汉书·董仲舒传》中的“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古今通假,谊通义)



古字通假,“宜”通“义”,两句可以理解为“端正义理,不妄图眼前利益;讲究道德,不盘算非分功业”。医学践行,应遵循合乎其义的规律,不应当片面去追求利益和甚至因己之利益而诱导病人需求。医学明道,应始终以大医精诚仁术济术的理想做事做临床做学问,施不为报,善不为功,不计个人功名得失。



治道楼



同样位于枫林校区的还有治道楼,同学们又要想这“治道”二字又是源于哪篇古文?不同于明道楼,治道楼的名字取自于一位杰出的美籍上医校友——张治道先生。


张治道先生


张治道先生早年求学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后又赴美攻读硕士学位,并且考取了加州的医师执照,开始了自己在美国的行医生涯。


1987年,上医建校60周年华诞之际,他捐出了100万美元,用于建造这座屹立于枫林校区的治道楼。这样的捐赠力度在当时的国内高校并不多见,而在上医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更是首次。



如今的治道楼,按照张治道先生的初衷,5层以上全都用于实验室。这里也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医学科研成果,许许多多怀揣着治病救人理想的医学学子在这里踏上了实现梦想的道路。治道楼正在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医学事业的发展奉献着力量。


校训墙



在张江校区有这么一处校训墙,彰显着复旦大学“一体两翼”中“一翼”的复旦精神。这种精神为学校教学科研与高科技园区产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张江高科技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也为打造上海“产学研”高地开辟了一条道路。


好的好的,小编我承认张江校区的其他楼名都很朴素实用(真是迷之符合张江校区的人设气质),欢迎留言吐槽:)


信息来源:“复旦大学校友会”微信(作者:胡涵)、“复旦百晓生”微信、人民网、复旦大学新闻文化网




猜你想看:

今生永相伴 | 我有故事也有酒,见证复旦旧时光

人物 | 张卓韧:凛劲节于冬雪,存冰心于玉壶

政策新变化 | 复旦大学研究生学位申请全流程攻略

献给走在学术道路上的你:“不去做” 是我们痛苦的最重要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